|
|||||
|
|||||
在河北工程公司,穿透式管理以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,完全的灵敏高效的数据通道,让一线的各项数据,实时反馈、无延迟地抵达指挥中枢,项目建设的问题点、风险源,不再是“迟来的报告”,而是能被“大脑”实时感知、即时响应的“神经信号”。 告别“多层级”,去“中间化”贯通执行梗阻 塔吊林立,焊花飞溅,混凝土泵车与运输卡车往来不息……清晨,太阳尚未升起,各项目现场已是一片忙碌。阜康市多能互补10万千瓦光热项目、国电廊坊热电二期项目、秦电等容量替代工程项目、华能吉林镇赉山河风电项目,苏尼特储能项目等,一个个重点项目拔节生长,你追我赶,确保公司管理制度不走样,作业标准不缩水。 传统火电项目中,多层级管理导致的流程冗长、响应滞后,曾是制约效率提升的“老大难”。廊坊热电二期项目以“去中间化、强执行力”为核心,率先推行管理模式革新,构建起“项目部直管专业”的扁平化架构,在工程管理体系中,以往部室管理的链条被重塑,取而代之的是电仪、土建交安、锅炉等专业小组,直接对接施工队伍的“点对点”模式。 以施工计划落实为例,过去需经5个层级、数小时沟通的问题,如今可通过生产经理直达一线专工,处理周期压缩至1小时内。这种“去中心化”的变革,不仅让指令传递更精准高效,更打破了专业间的协作壁垒——当土建与电仪施工出现交叉作业冲突时,问题可在部门内部快速协调解决,形成“项目一盘棋”的管理格局。 面对“活多人少”的现实压力,项目团队以“精细化分工+全过程把控”为双引擎,将电仪接地施工、热动管道安装等任务按工序细分,技术员对安全、质量、进度全程负责,每日巡查作业面并记录关键数据,从源头杜绝返工隐患;同时推行分包队伍差异化管理,优质队伍享受“抽检式”宽松监管,薄弱队伍接受“保姆式”定点帮扶,通过现场示范、案例教学等方式,快速提升整体施工水平。 从“人防”到“智防”,从“悬空”到“落地” 在秦电等容量替代项目,深度应用安全监控手段。关键作业区域部署高清摄像头,对人员违章、高风险作业进行自动识别预警;同时,创新设立“安全奖”,将安全行为与个人奖励挂钩,显著提升了全员主动安全意识。 项目现场引入“网格化区域管理”,将作业面划分为独立单元,实施全封闭隔离与电子台账追踪。设备材料按类别分区存放,外单位人员实名登记并专人引导,彻底告别了传统工地“脏、乱、差”的旧貌。 数据显示,通过流程优化,项目关键工序验收效率提升70%,文件整改率从70%骤降至15%,管理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。该项目为后续大型复杂基建项目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宝贵范式,有力推动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整体跃升。 不只当“发令员”,还是深入一线的“辅导员” 各单位领导班子积极转变工作作风,坚决摒弃“只发号施令”的做法,带头践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将工作重心下沉到项目现场,通过“指导+服务”的双重角色定位,从管理层面加强过程指导,推动解决基层项目实际问题。这种办法在鲁能阜康光伏项目的进度纠偏效果明显,自火电公司领导班子一线工作指导帮扶以来,吸热塔施工进度由28小时浇筑一板混凝土缩短至24小时,并于4月25日按时完成突破百米大关的节点,每天定日镜安装突破100面,项目整体进度有了较大提升。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有了较大改观,厂区道路、安全临边防护、防尘网敷设等更加完备,安全文明标语、警示标识随处可见,受到监理及业主的一致好评,对于树立河北工程公司品牌形象,提升中国龙8国际美誉度具有重要作用。 当前,“穿透式”管理模式不仅重塑了管理流程,通过打破传统层级壁垒,实现管理指令直达一线、资源调配精准高效、问题反馈实时响应,显著提升了项目全周期管控能力,正成为河北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