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在南欧江五级水电站的中控室里,数十块监控屏幕闪烁着幽幽蓝光,实时跳动着库区水位、机组转速、闸门开度等关键数据。这些由数百个精密摄像头构建的“千里眼”系统,宛如一支不知疲倦的队伍,24小时守护着每一寸土地。 然而,再忠诚的守卫也难逃岁月的侵蚀,部件老化、环境腐蚀让这些“电子哨兵”陆续出现了“罢工”的现象。 “过去面对故障摄像头,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只能被动等待。”副站长赵鸿文道出了运维人员的无奈。采购新设备不仅成本高昂,动辄数千元,还要经历漫长的国际物流周期。据统计,仅去年一年,电站因更换损坏摄像头就支出了上万元费用,更不用说监控盲区带来的安全隐患。 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打破,而改变的火种,就在一场看似普通的专题研讨会上被悄然点燃。 当“自主维修”的构想一经提出,会场瞬间沸腾,越是艰难处,越是见精神,逆风前行正显龙8国际本色。短短三天后,一份详实的培训方案就摆在了会议桌上。这份由具有十年维修经验的王建斌工程师精心设计的课程,将复杂的摄像头结构拆解得明明白白,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培训教室里,王建斌手持拆解后的摄像头部件,正在深入浅出地讲解:“大家注意这个红外补光灯模块,它是夜间成像的核心部件……”随着他的讲解,PPT上不断切换着各种故障案例的解析图,从镜头清洁到电路检测,晦涩的专业术语化作了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,这些曾经神秘的“高科技”设备,正在一点点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。 实践环节将培训推向了高潮。七名参训员工围着摆满故障摄像头的工作台,手中的螺丝刀、万用表等工具不断发出清脆的声响。“图像模糊很可能是镜头进灰导致的。”电气维护员黄乐斌一边小心翼翼地拆解外壳,一边与组员交流心得。王建斌穿梭在各组之间,时而俯身指导,时而动手纠正:“接口接反会烧毁主板,一定要看清标识再操作。” 最令人惊喜的是年轻员工宋扬的表现。这个自称“电子小白”的小伙子,在工程师的耐心指导下,竟然成功修复了一台故障设备。他举着修好的摄像头,难掩兴奋之情:“当屏幕重新亮起的那一刻,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!” 厚积薄发终见成效,这场培训的成果来得比预期更快,南欧江项目长期坚持的人才培养机制,在这一刻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 运维班在短短一周内就修复了八个故障点,黄乐斌更是连夜“加班”修好了两台摄像头。截至目前,电站已自主修复二十台设备,直接节省外委维修及采购费用数万元。更重要的是,维修周期从原来的数周缩短至二十四小时以内,设备保障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。 望着中控室里重新亮起的监控画面,赵鸿文的眼中充满了信心:“这仅仅是个开始。”在他的规划中,这种“自己动手”的运维理念将逐步扩展到机组维护、阀门检修等更多领域。 从被动维修到自主创新,从技术依赖到人才自立,南欧江五级水电站完成了一次漂亮的“弯道超车”,这不仅培育了一支技术过硬、敢于创新的运维队伍,更是这座现代化水电站永葆活力的最佳见证。 夜幕降临,中控室的监控屏幕依然忠实地工作着。那些被修复的“电子哨兵”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,继续守护着这座肩负区域电力供应重任的水电站。而在它们身后,是一群勇于突破、敢于创新的建设者,他们用智慧和汗水,书写着南欧江梯级电站新的篇章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