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2018年7月的一个凌晨,川西高原大渡河上游的峡谷间暴雨如注。双江口水情中心值班室里,荧光屏的冷光映在水情预报员王涛布满血丝的眼睛上。屏幕上,流域内水文气象测站的水雨情数据正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刷新,上游壤塘、团结桥等站6小时累计降雨量均突破40毫米,且暴雨中心沿着大渡河干流快速向坝址区域移动,坝址河道流量正迅速上涨。 “立刻启动防汛三级响应!通知施工区所有人员撤离至安全区!”指令通过对讲机传出,打破了值班室的寂静。窗外,湍急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在峡谷间咆哮,而这座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级高坝,正迎来又一次汛期“大考”。 在川西高原大渡河上游的峻岭深谷间,双江口水电站——这座坝高315米的世界级高坝工程正拔地而起。作为大渡河上游的龙头水库,其建设不仅关乎国家能源战略,更承载着川西高原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多重使命。每年汛期,高山峡谷间奔腾的洪水裹挟着巨大能量倾泻而下,对尚在建设的大坝施工防洪安全构成严峻威胁。而一支特殊的高原“水情尖兵”,如同大坝工程施工的“千里眼”与“顺风耳”,365天实时监测水情信息,提供全天候水情测报服务,为这座大国重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安全屏障。 高原水文“天网”:在海拔3000米处编织守护之网 双江口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,涉及川西高原的色达、壤塘、阿坝等多个县域。这里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,高寒缺氧,昼夜温差常达20℃,部分监测点需穿越无人区才能抵达。为给工程防洪安全装上“感知神经”,中国龙8国际成都院双江口水情团队协同施工方,开启了一场与自然环境的艰苦博弈。 2017年盛夏,水情团队成员带着设备,在色达县境内踏勘监测点。越野车在碎石路上颠簸了6小时后,剩下的3公里路程只能徒步。高原紫外线灼得皮肤生疼,背着20公斤设备的他们每走100米就要停下喘息。“当时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%,队员们嘴唇都是紫的,但没人说退。”李铭回忆,最终他们在海拔3800米的河谷台地定下监测点位置,为后续“天网”建设打下第一根"桩"。 这支团队靠着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”的韧劲,在崇山峻岭间建成了覆盖全流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。35个水文气象测站如同散布在高原的“哨所”,实时捕捉着雨量、水位、流量的细微变化。在设备选型上,团队针对性选用了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自动化设备——传感器能在-20℃至60℃的温度区间稳定工作,太阳能供电系统配备了耐低温电池,确保冬季连续冰雪天仍能正常运行。 数据传输是高原水文监测的“生命线”。团队创新采用“北斗卫星+移动通信”的多路径、可切换通信模式:在无信号的偏远山区,北斗卫星承担数据传输主力;在信号覆盖区域,则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秒级数据回传。“曾有一次壤塘站遭遇特大暴雨,基站信号中断,测站自动切换至北斗通信持续传回数据,让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准确预判了后续洪水过程。”水情中心技术负责人说。 为让数据“说话”,团队搭建了功能强大的水情信息管理平台。平台融合了人工智能算法,能自动识别异常数据、修正监测误差,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直接用于预报预警的“干净信息”。如今,从监测点数据采集到中心站处理完毕,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,为防洪决策赢得了宝贵时间。 守护这张“天网”的,是一群常年穿梭于高原的水情维护人员。每年汛前汛后,他们都要开展全流域巡检,平均每天徒步超过10公里。在团结桥水文站,水情维护员李可曾在检修时遭遇突发暴雨冰雹天气,为防止雨水淋湿设备,他下意识将设备紧紧抱在怀里,“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淋湿没关系,设备淋湿后数据可能就断了,下游施工就可能出危险。”李可的话,道出了所有水情维护人员的心声。 风雨逆行者:与洪水赛跑的水文测验尖兵 “预报要准,数据得真。”这是水情团队的工作信条。而河道流量数据,正是水情预报的“基石”。双江口上游峡谷河道狭窄、比降大,洪水涨落迅猛,最大洪峰流量可达每秒3000立方米,测验难度极大。水情团队常年出现在风急浪高的河道边。无论是凌晨突发的山洪,还是深夜暴涨的河水,只要指令下达,为获得第一手洪水资料,他们立刻顶风冒雨奔赴现场。 为提高测验效率,团队引入了无人机测流技术,通过空中三维扫描结合水文模型,实现了部分危险河段的非接触式测验。但在复杂水情下,传统的缆道测流、涉水测验仍不可或缺。“无人机能测大概,但精准数据还得靠人到现场。”每次测验前,他们都会仔细研判水势,制定多套应急预案,确保既能及时获取数据,又能保障人员安全。每一次成功的测验,都是技术与勇气的胜利。 多年来,团队积累了近千万组原始数据,建立起覆盖不同季节、不同洪水等级的水文数据库。这些数据就像“标尺”,不断校准着预报模型,让预报精度持续提升。 永不疲倦的“吹哨人”:24小时值守的安全屏障 双江口水电站施工区域点多面广,仅坝区就有几十个作业面,汛期防汛压力巨大。在水情中心值班室,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流域内的水雨情动态,365天、24小时从不熄灭。 “每天盯着屏幕,就像攥着一把哨子,关键时刻必须第一时间吹响。”值班员李可说。他的值班日记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预警的时间、数据和处置结果。2020年汛期,他连续值守48小时,在发现上游来水异常时,提前12小时发出预警,下游施工区工人及时撤离,避免了可能的危险。 值班室实行“三班倒”制度,每个班次至少有2名预报员值守。他们不仅要实时监视雨量、水位、流量等数据,还要结合气象云图、数值天气预报,每3小时滚动更新预报结果。遇到复杂水情,团队会启动“会商机制”,邀请气象、水文专家共同研判。“有时一个数据异常,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就要查遍近5年的同期资料校对,确保预警既不‘漏报’,也不‘误报’。”水情中心主任说。 这份坚守,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。自工程开工以来,水情中心累计发布水情预警信息超1000余次,预报准确率达95%以上,为施工组织调整、人员设备转移争取了充足时间。 “三道防线”显威力:科技筑牢防洪安全屏障 面对复杂的高原水文气象条件,水情团队创新构建了“天空地”立体监测预报核心技术,即基于气象卫星、测雨雷达、雨量站、水文站等构建的“三道防线”水雨情监测预报体系,为工程安全度汛装上多重保险。 第一道防线,聚焦“云中雨”监测。团队与气象部门合作,利用气象卫星、雷达监测等技术,实时追踪流域内云系移动和降雨强度,融入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,提前10天预判洪水风险。2018年那场超十年一遇的洪水,正是通过这道防线,团队提前一周就研判出“流域将出现大洪水”的趋势,为工程方争取了充足的应对准备时间。 第二道防线,紧盯“落地雨”监测。依托水文“天网”,实时采集各监测站的降雨量、水位数据,输入分布式水文模型,每6小时滚动预测流域洪水过程。“就像给洪水画‘路线图’,哪里涨水、涨多少、什么时候到坝址,都能提前算出来。”团队解释道。 第三道防线,聚焦洪水演进的“精准测报”。通过坝址附近水文站的实时水位、流量数据,动态校正预报结果,实现对洪水过境的“毫米级”监测。这道防线将24小时内来水预报误差控制在5%以内。 “三道防线”环环相扣,形成了从远期趋势到短期精准的全链条预报体系。在双江口水电站建设期间遭遇到超十年一遇洪水时,团队凭借这套技术体系,精准预测了洪水过程。 蓄水期大考:在复杂边界中书写“精度传奇” 在双江口水电站进入一期蓄水阶段,水情团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此次蓄水目标高度超过70米,但相应库容不足总库容的10%,呈现“小库容、高落差”的特点——水位抬升速度快,而复建道路通行安全、库区边坡稳定等因素,又要求严格控制蓄水速率;同时,汛期来水的不确定性,对蓄水完成时限提出了刚性要求。 “就像在刀尖上跳舞,快了不行,慢了也不行。”水情中心负责人这样形容当时的压力。蓄水期间,团队每天要编制4份水情报告,精准预测未来24小时每小时来水情况、水位抬升情况,为蓄水调度提供决策支撑。他们创新采用“滚动预报+实时校正”模式,将气象预报误差、来水预测偏差等因素纳入模型,不断优化调度方案。 那段时间,值班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。预报员们白天分析来水数据,晚上推演蓄水过程,有时为了0.1米的水位预报误差,要反复校验近百组数据。最终,在整个一期蓄水阶段里,团队实现了每日24小时来水预测甲级精度,水位监测“毫米级”精准,圆满完成了蓄水任务。当最后一个监测点传来“水位达标”的消息时,值班室里响起了久违的掌声。 业主方对水情团队在蓄水活动的表现评价道:“水情团队的精准测报,为一期蓄水筑起了安全屏障,保障了原国道按计划淹没,复建道路按时通行、库区边坡稳定和下游生态流量,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” 大国重器的守护者:从高原淬炼出的“硬核”力量 从水文“天网”的编织,到风雨中的测验;从24小时的值守预警,到蓄水期的精准调控,成都院双江口水情团队用专业与坚守,为这座世界级高坝的建设保驾护航。作为成都院的一员,他们始终践行“追求卓越、不断超越”的企业精神,将“创新共赢”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次监测、每一次预报。 如今,双江口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,水情团队仍在高原上坚守。他们积累的应对极端复杂环境、保障特大工程安全度汛的经验,正在转化为更强大的技术能力。团队研发的高原高寒环境下水情预报技术,已应用于雅鲁藏布江、雅砻江和金沙江等流域的重大水电项目;锤炼出的这支技术精湛、作风过硬的队伍,正成为我国水电工程水情服务领域的中坚力量。 站在坝顶远眺,大渡河水在脚下奔涌,远处的雪山熠熠生辉。这群高原水情尖兵的故事,是大国重器崛起背后无数守护者的缩影——他们隐于深山、甘于寂寞,用科技与坚守,为国家重大工程筑牢安全屏障,让“中国建造”在高原峡谷间稳稳扎根、向上生长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